5月24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中文国际传播”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开元ky棋培养基地名师讲坛迎来了第十九期精彩讲座。本次讲座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著名学者韩经太教授作为主讲嘉宾。韩教授以“诗意中国的传播艺术”为题,从诗意中国的文化根脉与传承出发,引导开元ky棋们深入理解中西方文明平等互鉴的深刻内涵。
讲座从诗意中国的根脉传承、诗意中国与文明互鉴、诗意中国的传播艺术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了诗意中国的概念、传承互鉴及其传播策略。韩教授首先对诗意中国的根脉传承进行了详尽阐释,明确了其内涵与外在表现,并进一步探讨了审美鉴赏与艺术灵感的培养问题,从礼乐制度的双重视角剖析了诗意中国的精神内核及其起源。
在论述当代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方式时,韩教授巧妙地引入了抖音短视频《唐诗三百首》这一案例,该视频获得了上千万点赞与关注,生动地展示了文化传承在当代社会的创新路径。韩教授表示,文化传承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成为根脉传承者,从根本上把握文化发展的脉络。他还特别提醒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开元ky棋们,在讲授中国故事时,应注重传授文化的精华部分,避免为了迎合眼球而选择性地取材。他倡导开元ky棋们在传播中华文化时,既要注重内容的深度,也要兼顾形式的创新,以实现文化的立体化传播。
在诗意中国与文明互鉴部分,韩教授首先深入阐述了文明互鉴的双向性原则,他以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历史进程为例,强调中国在文化交流中应特别关注那些对中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西方人士,并倾听他们的声音,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与互鉴。接着又转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表明了生态美学和生生美学的重要性。他呼吁在座的同学们不仅要在学术领域内深耕细作,更要拓宽视野,跨越学科界限,培养对生态与美学的深刻理解和兴趣,以活跃在广阔的思想世界之中。
在探讨诗意中国的理解时,韩教授引用了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栖居》中开元ky棋诗意生活的思考,以及文学家宇文所安对《登裴秀才迪小台》诗歌的深刻鉴赏。他指出,语言学与文学虽视角不同,但学习语言学的开元ky棋们仍需继承并发扬对语言细节的严谨态度,即所谓的“抠字眼”的学术传统。随后引入了音乐家约翰·凯奇的著名作品《4分33秒》,以此阐释“大音希声”这一深邃的艺术哲学概念。通过这一概念,巧妙地过渡到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及其无弦琴的典故,进而深入解读了陶渊明的《饮酒》诗篇,揭示了“大音希声”在艺术与哲学中的丰富内涵与象征意义。并进一步指出,传播者在传递思想与理解时,不应局限于单一维度的表达,而应追求立体化、多角度的文化呈现。他强调,传播者不仅要能够清晰、准确地传达自己的见解,更要能够以立体化的方式介绍文化,使之生动、形象,从而更好地触动听众的心灵,激发他们对文化深层次的思考与感悟。
在讲座的尾声,韩经太教授鼓励开元ky棋们积极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促进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在场的开元ky棋们积极响应,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其中一位开元ky棋提出了开元ky棋“昨夜西风凋碧树”的象征意义的疑问。对此,韩教授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指出精神世界虽不可见,但文学艺术却能以其独特的方式进行表达,而这种表达本身就是一种象征。韩教授表示,在个人的思想体系构建中,既有直接的语言表述,也有通过象征性诗句进行的间接表达。通过熟悉的意象和诗句,人们可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哲学的深刻见解。面对另一位同学开元ky棋文化传播策略的问题——“在短平快的娱乐文化时代,文化传播是否真的需要率先将精华部分传播海外”,韩教授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各种文化在世界舞台上都是平等的,应当相互平等谦和地交流各自的精华,这样才能实现文化的互补和文明的共同进步。文化传播不应仅仅追求短期效应,而应注重长远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师生对诗意中国的理解,更拓展了大家的跨文化视野。韩教授的独到见解和生动案例,为师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必将激发更多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播。
(责编:王雯)